欢迎访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献、开拓、实干、合群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简介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Health

1971 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加强对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的号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团队研究成果1978 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 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此基础上成立,成为国内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机构之一。2017年8月,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下简称呼研院)。从2003年抗击非典开始,到救治H5N1、H1N1、H7N9、H5N6、MERS流感重症患者过程中,呼研院厚积薄发、勇挑大梁,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社会的承诺。

呼研院在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壮大。经过长期凝炼,呼研院逐步形成了稳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损伤、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部肿瘤四个领域。其战略定位是面向国家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呼吸疾病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前沿,凝聚和培养一批国内外呼吸疾病相关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呼研院现已建成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呼吸专业)及五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变态反应疾病学、肿瘤学和胸外科)和一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呼吸)。

如今,呼研院设有床位350多张,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地12800m2;现有职工558人,其中临床医生120人,科研人员105人,护理320人,管理13人;博士及以上学历8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92人。呼研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1人、等。

展望未来,呼研院将致力于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呼吸疾病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呼吸疾病防治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心,呼吸疾病防治研究成果产学研转化中心。呼研院将继续保持全国呼吸领域的龙头地位,致力于打造四大中心,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打造一张亮丽的科技名片。


呼研所现状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给我国乃至全球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2002年12月22日,呼研所接诊的第一例“非典”病人是从河源市人民医院转来的郭姓病人,随后病人出现呼吸衰竭,送该名病人的随行医生、护士和司机也发生感染情况,到了2013年1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多名医务人员染病。在经过激烈的学术争议后,依据多番论证及临床实践,最后确诊该病例为“非典型肺炎”(SARS)。因为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ARDS)是SARS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呼吸学界成为这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救治病人的主力军。

在钟南山院士带领下,呼研所全体医护人员不顾安危,勇担重任,凭籍多年救治呼吸衰竭和危重症患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率先建立SARS 隔离病房并成为“广东省危重SARS 患者的救治中心”。在救治病人的同时,组织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针对SARS 的科技攻关研究。在抗击SARS的整个过程中,钟南山院士作为全国和广东省的首席专家、肖正伦作为广东省派驻北京的专家、陈荣昌作为广东省SARS 中西结合临床救治科技攻关组组长和广州市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徐军作为病原学和发病机制研究专家,带领全所医疗和研究人员投入到全面抗击SARS 的工作中。通过及时的分析和总结,率先提出了“三早”(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三合理”(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防治继发感染、合理使用皮质激素)的临床防治策略,是后来我国的“四早、四合理”防治策略和我国SARS 诊治指南的基础,为全面控制SARS疫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广东省SARS 病死率全球最低(广东:3.8%,全球平均:9.5%)也进一步证明此防治策略所取得的重大社会效益。在整个抗击SARS 的过程中,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团队,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救治方案、发病机制等方面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率先倡导国际间科学协作,积极组织和推动科技攻关,发挥了重要的学术辐射作用,成为抗击SARS战场的“中流砥柱”,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在这十年发展历程中,呼研所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在危机面前呼研所愈战愈勇,取得了累累佳绩。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甲流)来袭,在抗非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呼研所厚积薄发,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疫情,成功救治了2例危重症甲流病人。2012年底,新型禽流感H7N9的出现,再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13年9月,广东首例H7N9危重病人经过呼研所的全力救治下,最终康复出院。十年磨一剑,呼研所在这十年中不断积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推动学科发展,增强学术辐射力,现已在呼吸疾病研究领域成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学术引擎之一。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监护、重症肺炎、慢性咳嗽、肺肿瘤微创手术、肺移植等方面的诊疗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呼研所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支持。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钟南山院士,钟南山院士向温总理阐述“三早三合理”的抗非诊疗策略;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先后亲临呼研所,亲切慰问了抗非医务人员,充分肯定了呼研所全体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中的突出贡献;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政协主席陈开枝出席医院百年华诞,并对呼研所发展作出了寄望;2007年,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的陪同下视察了呼研所,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成果;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参观研究所30周年成果展览,寄语研究所“扩笼壮鸟,筑巢引凤,永不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努力成为国内呼吸系病的学术研究中心、临床诊疗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2011年,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杨哲司长莅临呼研所视察;2013年1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到研究所,春节慰问钟南山院士及全体医务人员;2013年5月,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率省卫生厅陈元胜厅长一行到呼研所看望康复的H7N9患者,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呼研所医务工作者表示感谢。

一、基本情况

(一)人员架构及历任领导任职情况

2003年至今,在十年的发展阶段中,呼研所从83人增加至552人。截止2013年底,呼研所共有66名呼吸内科医生,28名ICU医生,30名胸外科医生,82名实验室科研人员,10名变态反应科人员,328名护理人员。

呼研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前中华医学会会长。目前所内人员共552名,副高以上职称82名,中级职称80名,初级职称228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广州市杰出专家2人,广州市优秀专家5人,国家级“千百十”培养对象1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第一梯队后备人选3人、第三梯队后备人选3人。

在党建方面,2003年正值非典时期,程东海任呼研所支部书记,原支部书记原焕英退休。2013年8月年程东海调任附属三院党委副书记,黄庆晖接任支部书记一职。直至2013年呼研所共有党员175人。2013年10月,经广州医科大学党委讨论,同意批准呼研所成为党总支。

近十年领导任职情况(更新至2013年)

  • 时间

    所长

    副所长

    支部书记

    重点实验室主任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备注

  • 2003~2007

    钟南山

    肖正伦、陈荣昌

    程东海

(二)部门架构

呼研所职能部门共划分为7个部门,分别为: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实验部、变态反应科、《胸部疾病杂志》编辑部(JTD编辑部)、办公室。同时,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研所产学研平台合为一体,构成融科研、临床、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平台。

图片2.png

进入邮箱